Casablanca(1942)北非諜影

Casablanca (1942) 9
Casablanca(1942)北非諜影
Director:Michael Curtiz

看過很多遍《北非諜影》原因無他,因為它就是這麼平易近人經典好看,
我很喜歡知名影評人Roger Ebert的評論
「什麼樣的電影算是經典?
對我來說經典就是你不管看過幾次,在那幾段經典的戲出來時,
你還是會深受感動,這就是經典,很多時候人家問我喜歡的電影是什麼,
我總是會回答《大國民》但假如你問我私人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
那會是《北非諜影》這部電影裡面每個角色幾乎不存在一個壞人
(除了納粹),主要角色每個人在結尾都因為大義失去了些什麼,
但也因為這樣更顯現出了每個人的善良。」

有興趣可以去看《北非諜影》藍光收藏碟,裡面有完整的Roger Ebert隨片講解,講得很好頗值得一看。
回到《北非諜影》本身,這部片實在有太多故事可以講,
首先這是一部近乎所有美國人都看過的電影,裡面的眾多對白台詞更是衍生為流行文化、電影的一部分,但其實這部片從撰寫到拍攝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前前後後由三名編劇經手,不斷的改寫最終才變成現在的模樣,
但我相信所有看過這部片的人一定感覺不出來,還覺得整體故事很一致,
無怪編劇教師Robert McKee超~愛拿《北非諜影》出來講,因為裡面幾乎看不到編劇的個人印記的斧鑿,在結構上更是步步鋪排每個衝突、障礙、角色都是教科書等級,裡面的麥高芬應用也頗為精妙(就是那個通行證啊!)
觀眾始終至尾根本不知道這通行證的細節,但整個《北非諜影》的角色都在追尋這張通行證並且待所有觀眾通往戲劇高潮。

Casablanca (1942) 2

提到這部片的成功,自然不能不提製片人Hal B. Wallis,他為這部電影付出了無數心力,在多次編劇腳本易手換人的狀況下,把關所有細節並且試圖在許多細節上為電影本身加分。

比如片尾那段經典台詞「我想…這是一段友誼的開始」
就是他的主意而補錄加進去的,原始劇本上並不存在這段對白,
同樣的這部片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各方人馬的努力,原本這部片是要由William Wyler來導的,後來落在Michael Curtiz手上。
(順帶一提 William Wyler雖然沒拍成《北非諜影》但拍出了《忠勇之家)該片用一個極其細膩的白領階級ㄧ家角度,來看待二次世界大戰,對當時的美國民眾的影響頗大還因此忠片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導演,而戰後Wyler拍攝的《黃金時代》更是一部令人每看必哭的經典。)

Michael Curtiz相比於同時期的希區考克,是一個非常不作者論的創作者,拍攝、鏡頭移動完全服膺於說故事本身,而《北非諜影》中出色的攝影、打光出自Arthur Edeson之手,後半段類似於德國表現主義的陰影來顯現角色混亂的心理狀態相當的精妙。

角色上Bogart因為這部片開始走紅,過去他總是只能演出一些小混混的角色(看起來就很兇)在這部電影中你可以欣賞到許多Bogart不露聲色的精彩演出,Bogart在北非諜影中的對白寫得非常好,他的對白總是言簡意賅,卻很精確地表現這個角色的個性,他不說納粹喜歡的話也不會公然反抗造反,那句Here’s looking at you, kid的經典台詞也是Bogart想出來加進去的,好像是因為褒曼當時剛來美國還在學英文,演戲之餘都會打牌然後Bogart就把平時會講的這句話加加進戲裡了,然後翻譯也翻得好棒翻成永誌不忘…。

Casablanca (1942) 4

褒曼的部分次重看,我只是再次深深的覺得,這部片與《美人計》的角色是可以對照著來看的,兩個角色都是代表作、也都是裡外不是人,但是觀眾會漸漸理解她的複雜性,愛上這個不受人理解的角色,最後講一個很多人知道的軼事,就是女主角比男主角高一點,但為了在鏡頭中顯現出男方比較高,Bogart總是要想辦法墊高,不管是站著或坐著都要加個墊子什麼的。

最後回到故事本身,就像Roger Ebert 所說的,有些戲是你不管看幾次都不膩的,而且每次看都還是因此而感動。
那些戲當然是每次女主角進到酒吧聽as time goes by的時刻當然是Bogart在陰暗的酒店落淚飲酒的時刻(他與Sam細膩的友誼也很動人)、當然是那場馬賽曲VS守望萊茵的時刻。

關於這場戲國歌比拼,補充幾個查到的小細節,其實《北非諜影》拍攝的演員,八成都是來自流亡的各國人們,所以在這場戲中,是真的每個人在演出的時候都非常感動的,如果可以重看一遍的話,請各位記得去注意馬賽曲開始唱到結尾的編制,從一開始現場的單調樂器到結尾的全編制,是製片Hal B. Wallis的主意也是電影的魔法。

我想這部電影在10年20年後還是會一樣的好看:)台灣這次能上大銀幕實屬難得,有機會在大銀幕上觀看這樣經典老片、穿越時代的大明星、柔光特寫、機會不多切勿錯過。

kinopoisk.ruCasablanca (1942) 10

發表留言